source: behance.net
Attribution-NoDerivs-NonCommercial 4.0 International
Get the Image
Original image information:
2994 x 4170

Copyright citation:

庇護所 - 專刊藝術家:王文志設計:張巖2018 ...

ByCHANG YEN(張巖)

LicenseAttribution-NoDerivs-NonCommercial 4.0 International

<p style="font-size: 12px;color:#aaa;">版权引用:<a href="https://www.behance.net/gallery/69074113/-Sanctuary-Catalogue"><span style="font-size: 12px;color:black;">“庇護所 - 專刊藝術家:王文志設計:張巖2018 臺北市立美術館-Sanctuary - CatalogueAritist: Wang Wen-ChihDesign: changyenpublisher by: 2018 Taipei Fine Arts Museum-負責王文志老師的《庇護所》作品視覺製作長達了8個月的時間,從視覺的提案到此刻專刊的印製完成,有太多太多的想法與心得了。一開始得知老師的作品即將在美術館的廣場展出,而且是如此龐大的一個製作物,光是想像就很難,你完全無法得知會是一個怎麼樣的過程與成果。展覽的初期從視覺的規劃到平面的誕生,我們採用了老師的草稿與牛皮紙的結合,在平面海報與周邊延伸當中,我們期待將老師此次的視覺帶入更為自然的元素。而這次在專刊的材質上,我們跳脫了紙張的印製,改用竹片來製作,封面竹片以雷雕切出《庇護所Sanctuary》等字。會使用竹片的原因,是因為竹子是老師在進行藝術創作的主要材料,也是最重要的媒介。封底的部分則是在竹片上以兩層燙白的形式,表現在《庇護所》裡往上看的天空景色。書腰的部分,為了完整地呈現竹片之美,我們使用描圖紙,印製了老師的手繪草稿。當書腰與專刊組在一起時,就如同平面海報的重現。內頁的部分,扉頁、內頁、手稿頁,分別使用了三種紙材。前扉頁為白色,象徵白天;後扉頁則印黑,象徵黑夜。中間穿插了摺頁,全開後可見完整的《庇護所》以及台北市的城市街景。封底裡則鑲嵌了黑色USB,拆下後可用電腦開啟播放,裡頭記載了王文志老師在製作《庇護所》時的所有花絮與片段。這次的專刊,無論在前期製作或是後期印刷都花了非常長的時間,其中包括了竹片雷雕的打樣、燙白、內頁文字與圖片編排、材質的選擇等等。這次在竹片雷雕上遇到了一些問題,因為雷雕機力道太大會容易使竹片焦黑,太小則字不明顯,而這要特別感謝陳先生的大力協助與幫忙,這次的專刊上真的多虧了他才能完成。另外要感謝北美館的琳蓁,同為天秤座的我們,有時候會特別想要對某些事情努力與執著,謝謝妳在我快忙翻的時候還特地幫我處理後續的事情,想到就想哭嗚嗚嗚嗚嗚。最後,這次《庇護所》真的完美落幕了。如果你沒有來到北美館觀賞到《庇護所》,或是來了因下雨而沒開、撲了個空的民眾,也請別擔心。我相信老師一定正在創作新的作品,也期待著讓我們看到他新的想法與創意。請再等等,也許在過沒多久的將來,我們會再......”</span> </a>由 <a href="https://www.behance.net/serlickchuang"><span style="font-size: 12px;color:black;">CHANG YEN(張巖)</span></a> 授权许可 <span><a href="https: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" target="_blank" style="font-size: 12px;color:black;">Attribution-NoDerivs-NonCommercial 4.0 International<img src="" style="display: inline-block;height: 16px;width: auto;"></a></span></p>
<p style="font-size: 12px;color:#aaa;">版权引用:<a href="https://www.behance.net/gallery/69074113/-Sanctuary-Catalogue"><span style="font-size: 12px;color:black;">“庇護所 - 專刊藝術家:王文志設計:張巖2018 臺北市立美術館-Sanctuary - CatalogueAritist: Wang Wen-ChihDesign: changyenpublisher by: 2018 Taipei Fine Arts Museum-負責王文志老師的《庇護所》作品視覺製作長達了8個月的時間,從視覺的提案到此刻專刊的印製完成,有太多太多的想法與心得了。一開始得知老師的作品即將在美術館的廣場展出,而且是如此龐大的一個製作物,光是想像就很難,你完全無法得知會是一個怎麼樣的過程與成果。展覽的初期從視覺的規劃到平面的誕生,我們採用了老師的草稿與牛皮紙的結合,在平面海報與周邊延伸當中,我們期待將老師此次的視覺帶入更為自然的元素。而這次在專刊的材質上,我們跳脫了紙張的印製,改用竹片來製作,封面竹片以雷雕切出《庇護所Sanctuary》等字。會使用竹片的原因,是因為竹子是老師在進行藝術創作的主要材料,也是最重要的媒介。封底的部分則是在竹片上以兩層燙白的形式,表現在《庇護所》裡往上看的天空景色。書腰的部分,為了完整地呈現竹片之美,我們使用描圖紙,印製了老師的手繪草稿。當書腰與專刊組在一起時,就如同平面海報的重現。內頁的部分,扉頁、內頁、手稿頁,分別使用了三種紙材。前扉頁為白色,象徵白天;後扉頁則印黑,象徵黑夜。中間穿插了摺頁,全開後可見完整的《庇護所》以及台北市的城市街景。封底裡則鑲嵌了黑色USB,拆下後可用電腦開啟播放,裡頭記載了王文志老師在製作《庇護所》時的所有花絮與片段。這次的專刊,無論在前期製作或是後期印刷都花了非常長的時間,其中包括了竹片雷雕的打樣、燙白、內頁文字與圖片編排、材質的選擇等等。這次在竹片雷雕上遇到了一些問題,因為雷雕機力道太大會容易使竹片焦黑,太小則字不明顯,而這要特別感謝陳先生的大力協助與幫忙,這次的專刊上真的多虧了他才能完成。另外要感謝北美館的琳蓁,同為天秤座的我們,有時候會特別想要對某些事情努力與執著,謝謝妳在我快忙翻的時候還特地幫我處理後續的事情,想到就想哭嗚嗚嗚嗚嗚。最後,這次《庇護所》真的完美落幕了。如果你沒有來到北美館觀賞到《庇護所》,或是來了因下雨而沒開、撲了個空的民眾,也請別擔心。我相信老師一定正在創作新的作品,也期待著讓我們看到他新的想法與創意。請再等等,也許在過沒多久的將來,我們會再......”</span> </a>由 <a href="https://www.behance.net/serlickchuang"><span style="font-size: 12px;color:black;">CHANG YEN(張巖)</span></a> 授权许可 <span><a href="https: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" target="_blank" style="font-size: 12px;color:black;">Attribution-NoDerivs-NonCommercial 4.0 International<img src="" style="display: inline-block;height: 16px;width: auto;"></a></span></p>